欢迎访问巴彦淖尔市公共资源交易网!
欢迎访问内蒙古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三破”改革举措 重塑公共资源交易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10-27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自2021年5月重组运行以来,以“破冰·破题·破局”之举,全力打造阳光透明交易平台,以更加高效规范的运作机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开放发展的深度实效,重塑公共资源交易新生态,力促我市公共利益与公共价值实现最大化。中心连续三年被中国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合作联盟评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竞争力百强机构、场地管理标准化示范单位、综合竞争力十佳机构。

一、从交易平台标准化建设上“破冰”,筑牢运行根基。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推动市县交易中心与政务服务局剥离,逐年解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兼任政务服务局党组成员、业务由政务服务局管理,党组成员、副主任由政务服务局党组任免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市县和自治区管理体制上下统一。二是解决资金瓶颈。通过政银合作方式“开源”,积极筹措资金300万元,一揽子解决了市新旧中心历史欠款、平台搬迁、设备更新、网络建设等问题通过降低运维费用、核减不合理合同款项等方式“节流”,2023年起市县支付运维费从30万元、20万元分别降至10万元,每年节约财政资金80万元。以民事诉讼形式核减不合理合同款项75万元,力促财政资金节流增效统筹平台建设。改造搬迁两级交易平台,统筹解决平台功能布局滞后、全封闭评标难、楼内外拦截专家等问题。健全公共资源平台体系,将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年均交易项目8000余项、交易金额5亿元)与目录外项目(社会交易近千项、交易金额10亿元)整合纳入市县交易平台,将自然资源、国有资产、建设工程交易项目并入“全区一张网”,做到“应进必进”,交易项目接受标准化监管约束。

二、从业务规范建设管理上“破题”,厚植营商沃土。

一是优化业务流程。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制定业务操作指南和监控见证室管理、评标专家行为规范等10余项制度,打造“线下不见面、线上面对面”交易模式,网办率达100%。交易业务规模倍增式增长,交易项目突破1万项,交易额度每年达150亿元以上,累计节约资金11亿元,实现增值1.77亿元。二是降低交易成本。出台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分类减免投标保证金政策,推动48项工程类项目减免1414余万元投标保证金。执行CA证书办理费用再降30%、电子保函费率再降1‰降费政策,955家投标企业以电子保函代替了2.54亿元投标保证金现金缴纳,702家企业办理了CA证书,381家企业办理了CA证书延期,节省办理费用4万元三是支持民营经济。采购限额标准以上、200万元以下政府集中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400万元以下的政府集中采购工程项目全部面向中小企业公开,推动82个项目面对中小企业进行采购,采购金额2.59亿元。采购单位和采购人采购的非预留服务和货物,给予小微企业价格扣除优惠政策由原来的10%提高到20%,54家中小企业在投标报价中得到优惠,优惠金额2151.49万元。

    三、从交易风险防范化解上“破局”,守牢公平底线。

一是推行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全面完成市县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建成“不见面开标系统”,通过“技术防线”破解“围标串标”“指定交易”等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二是规范管理评审专家。取消交易系统评标期间评审专家姓名电话查询功能,切断交易主体利益联系。规范专家抽取工作,将专家库上移自治区统一管理,不再从人数较少的三类“小库”中抽取。实行“一标一评价”考评机制,对评审专家进行年末综合考评,同时设置红黑名单模块,向社会公示违法违规专家行为,解决“小库围猎”“熟人效应”“专家信息泄密”等工作走在全区同行前列三是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强力推行市政、房建在内的所有建设工程项目跨盟市远程异地评标旗县跨盟市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全国62个地市跨省远程异地评标业务合作,开展“专家+副场+工位”三随机常态化远程异地评标1067项(区外192项),彻底打破“熟人熟地效应”。“建设工程项目应随机抽取副场”“交通项目专家库应与建设工程项目专家库合并”做法被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采纳并全区推行。四是强化自我监管坚持党建引领,专项整治行动协同推动2163项自查项目和808项抽查项目整改,发现问题线索15件,移送司法机关5件12人,通过严惩违纪违法行为,形成强力震慑、筑牢治理防线